既要“通关快”又要“管得住”一直是通关中的矛盾,做好两者兼顾的关键抓手就是对进出境货物、物品信息的可靠性掌握,“区块链+通关”科技应用项目有望扭转这个“两难”局面。
4月17日,天津口岸区块链验证试点项目上线试运行。这是全国首个将区块链技术与跨境贸易中的交易、金融、物流、监管等各环节深度融合,初步建立区块链跨境贸易生态体系的试点项目。
据介绍,试点项目选取空运和海运两种业务场景,空运场景选择普货和B类快件,海运场景选择商品为平行进口汽车。项目将实现区块链技术在天津口岸业务场景落地试验,服务范围涵盖天津海港口岸和空港口岸的监管部门、进出口企业、物流、认证及金融行业。目前,天津口岸项目有100多种字段可进行交叉验证,200多家企业参与项目。
感受:通关流程效率提升
试点项目启动当天,记者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海关看到罗姆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申报的一票“区块链”报关单当场通关放行,申报商品名称是“塑料框架”,该票报关单号为020720191000067541。
据现场海关关员介绍,该票报关单的通关流程中收货人罗姆半导体公司、舱单传输人国货航天津运营基地、报关行嘉里大通公司均在“区块链”中分别上链进行信息的交叉验证。其中,收货人传输发票、装箱单和运单信息,舱单传输人传输舱单信息,报关行传输报关单数据。目前此票报关单中,包装种类、进境关别、贸易国、件数、商品名称、单价、币制和数量这8个字段参与交叉验证,预计后续会扩充至19个字段。
海关部门关员告诉国际商报记者,这票报关单中相关数据由境内上链企业如实上传,在增加海关系统校验流程的同时通过对单据校验结果的识别,能够实现海关对风险的精准把控。从企业角度来看,以罗姆为例,作为海关AEO一般认证企业,无论是查验布控比例还是通关便利性都无法与高级认证企业相比,通过区块链交叉验证申报,企业可以在单票报关单享受到高级认证企业的通关待遇,在提升海关诚信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对此,罗姆半导体(中国)公司负责人文光表示,“作为海关AEO一般认证企业,在通关过程中我们的布控比例基本上在3%左右,大约是高级认证企业的10倍,而通过区块链申报并校验通过的单据,我们可以享受到与高级认证企业一样的待遇,这提升了自身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区块链传输数据能够精准把控生产采购信息,且随着海关、银行及其他监管部门上链,相信企业办事一定会更加方便。”
突破:报关要素“自证”转向“他证”
“区块链技术可溯源、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应用特性,可以促进链上单位的数据共享和互相验证,从而自动形成所需信息的抓取和比对,最终简化通关申报。”海关总署科技发展司业务信息化管理处处长曹泉认为,区块链是数字化贸易发展的一种更高阶段,跨境贸易首先解决了无纸化和数字化的问题,下一步则是贸易中各相关方信任关系的建立。
他表示,通关过程中,企业申报数据中的关键要素如价格、原产地、归类等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了通关速度,传统模式是由企业在报关中提供随附单据,例如发票、合同、运单等以证明其报关数据的真实可靠,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以前的“自证”转向“他证”,通过其与银行、运输公司、生产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间的单据来验证企业报关单中有关数据的真实性。这样的验证方式更为真实可信,也大大增加了数据造假的难度。
不仅如此,区块链还可以建立一种动力机制——鼓励共享,从而带来价值。比如银行与海关间的数据共享,运输公司与贸易公司间的数据共享都会带来成本、效益方面的利益,从而创造价值。“贸易过程中的验证可信度与信息数据共享最终则会带来贸易环境水平的提升。”曹泉说。
据介绍,现阶段正积极推动银行校验数据的进程,使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区块链验证数据对企业风险进行准确评定,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方便进出口企业融资,未来这一技术还将进一步扩展链条到海外仓等节点。